特别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家庭,普遍存在母女不合的情况,和母亲合不来是缘薄吗,佛说母女不和的因果,说到母女之间难修行,和母亲合不来是缘薄,这些小编都不太认同,做母亲的你不要太強势,视为女儿是朋友,要尊重女儿的想法。看到自己女儿不顺眼,或不对的地方,不直接说,要反观内照。女儿是自己一模一样的板本。
如果问:女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是谁?有人会说:男人、婆婆、小三……还有人说:是自己。这些答案都没错,但很少有人意识到,对于很多女人来说,这辈子最大的敌人,首先是:妈妈。
在漫长的一生中,女人的成长,实际上始终围绕着对“自我”和“母亲”两个身份的审视和认同。女儿需要模仿自己的母亲,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女人,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妈妈能对女儿表示认可、肯定和引导,女儿就能顺利完成对母亲的认同,并对自我、女儿、姐妹、母亲等各种女性角色进行整合、统一。简单来说,如果女儿向母亲认同,然后母亲也接受女儿的认同,女儿就可以顺利地从一个小女孩,成长为真正的女人。
相反,如果妈妈在女儿对自己表示认同的过程中,没有给予足够的接纳和支持,而是贬低、打击、否认,女儿就会有严重的受挫感,变得怀疑自我、低自尊感,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。而女儿在完成性别和角色认同的过程中,有很多东西是父亲给不了,妈妈的作用无法取代。因此,和男孩相比,女孩对母亲的情感要复杂曲折的多。
如果认同的过程无法顺利完成,女儿一直得不到母亲的肯定、鼓励和包容,对女儿来说,将是一个极大的灾难,意味着对自己的生命和所有价值的否定。
这会导致两种结果:一种情况是,女儿一辈子都在寻寻觅觅,像是无根的浮萍,寻寻觅觅,却漂泊无依;像是无脚的鸟,一直在飞,却无枝可栖。
另一种情况是,女儿会拼命付出,穷尽一生,只为得到妈妈的一句认可。
在多子女的家庭,这种现象尤其突出。付出成瘾的扶弟魔、父母病重时,守候在床边伺候的,往往是那个最不被认可、得到爱最少的女儿。她们用这种方式,向父母证明:我才是那个对你最好的孩子!当年你们不爱我,现在后悔了吧……
很遗憾,大部分母亲,都做不到对女儿无条件的认可、肯定和包容。因为妈妈潜意识里倾向于让女儿尝尝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各种痛苦,把女儿打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——只有你像我这样生活,你才懂得我受过的苦,你才知道我是多么不容易!
更令人伤感的是,孩子天然有对父母的忠诚,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塑造自己。女儿对妈妈的忠诚尤甚。老话说的很有道理:想知道老婆将来是什么样,看看现在的丈母娘就知道了。女儿像妈妈,除了基因遗传,其实更多的是后天的影响和塑造。
耳濡目染中,女儿慢慢就变成了妈妈的翻版。比如,控制欲强的女儿,大概率也有个控制欲强的母亲;女儿素面朝天,从来不化妆打扮,因为母亲也活得粗糙随意;女儿不会撒娇、不够温柔,想必母亲也总是一副强势冰冷的面孔……她们虽然已经长大成年、结婚成家,实际上并未和母亲实现真正的心理分离,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妈妈的依恋和亲密。
还有很多女人,在和老公、孩子的互动中,才意识到自己像极了妈妈。自己表达对老公不满时的语气,和妈妈指责爸爸时的口吻,如出一辙;孩子调皮时,自己脱口而出的话,分明就是儿时犯错了,妈妈对自己说过的……我们一心想逃离妈妈的控制,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成了妈妈的样子。
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女儿感觉到悲哀和绝望呢?!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,有这样一幕,苏爸指着强势的女儿苏明玉,大叫着:赵美兰!你就是赵美兰!
听到这句话,苏明玉顿时就崩溃了。明明自己这辈子最恨的人,就是妈妈赵美兰,可多年以后,自己却变成了当初最厌恶的样子。这种代际创伤,不易察觉却无处不在,这是苏明玉的悲哀,也是苏母的悲哀,更是值得所有女性警醒的问题。
有人感慨:这就是命运轮回。而心理学大师荣格告诉我们: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,你却说这是命运。要斩断这痛苦的轮回,并不容易。女人,在和母亲分化的过程中,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:她们要么对爱情婚姻失去希望,选择关上心门,回避一切关系。从此内心变得缺憾、空虚和盲目,终日郁郁寡欢,甚至抑郁想不开。要么变成和母亲一样强势或哀怨的女人,对老公和孩子不停地纠缠控制:妈妈没能给我的爱,我要在其他地方得到。无论以上哪种选择,她的内心依然是那个没长大的小女孩,在寻找理想的妈妈,在向外索取爱。
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,也没有完美的母亲。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,叫做“足够好的妈妈”,曾奇峰老师把它翻译成60分的妈妈。意思是,一个妈妈,只要能做到60分就足够了,剩下的那40分,留给孩子成长,也是每个人为之探索、发展自我的空间。诚然,从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,这是一条极为艰难的探索之旅。不过,想从别人身上得到幸福,更加根本不可能。因此,一个女孩要真正成长为一个女人,只有一条路可走:带着觉察,直面创伤,尝试自我修复。